爱心装满背包,公益成为常态
源自:成都日报 记者:王喆 摄影 于谭阳 杨永赤 2012年6月13日
杨晓龙 2010年度“道德模范·成都好人”助人为乐类提名奖
“送人玫瑰,手留余香。”2009年6月,一群热爱户外运动的青年人成立了一个志愿者团体——“爱心背包”,每隔一段时间,他们便会相约自驾车到甘洛县、南江县等贫困山村,给山里的孩子和坚守在第一线的教师送去学习和生活用品。
杨晓龙,西华大学的一名教师,也是“爱心背包”的发起人。他平时不仅要上班、上课,还要处理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捐助的物资。每次出行回来,他都会把所去学校的情况以及活动照片发到网上,很多人也因此认识了那些大山深处的孩子,并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。在杨晓龙的影响下,许多学生加入到“爱心背包”活动中,利用暑假到山里支教。现在,“爱心背包”的成员已经达到180多位。
自“爱心背包”成立至今,他们已多次走访捐助了10所贫困山村的学校,一共筹集了5万余元的教学物资,募集捐赠了1万多件新旧衣物,课外书籍和学习用品。
又讯:背包装满爱心,让公益成为常态
来源:成都商报 记者:程启凌 实习记者:王英占 2011年12月14日
杨晓龙(中)准备爱心背包
2011年度“道德模范·成都好人”20名候选人的事迹见诸报端之后,市民纷纷打来电话,网友们也纷纷跟帖,表示他们对这群“平民英雄”的崇敬和赞扬。今天,我们又为大家推荐这几位好人,或许,你会觉得他们很平常。其实,好人就在我们身边。
杨晓龙与一群朋友发起成立了一个志愿者团体“爱心背包”,每隔一段时间,他们就会前往甘洛县、南江县等地的贫困山村,给山里的孩子和坚守教育第一线的教师送去学习和生活用品。目前,他们已经走访捐助了10所贫困山村学校,筹集5万余元的教学物资。杨晓龙说:“我们也只是平常人做平常事,希望让公益成为常态。”
土房小学 打动志愿者
杨晓龙是西华大学的一名普通教师,一直热心公益。2009年,杨晓龙夫妇到梅里雪山旅游,遇见了一位朋友。朋友带着杨晓龙夫妇去了甘洛县坪坝乡磨子沟村。
磨子沟村是当地一个贫穷的村庄。村上唯一的一所小学是土房,一年级到四年级34个学生挤在两间教室中,没有像样的操场,没有任何运动设施,没有图书馆。“已被媒体关注到的学校相对要好些,这些学校条件真是太令人心酸了。”杨晓龙说,学生们既懂事又可爱。虽然这样艰苦,可是在坪坝乡教书的向老师依然从乡上前来教书,直到他身患癌症去世。
2009年5月5日,杨晓龙夫妇筹集了6000多元,给每一个磨子沟村村民带来了一双军用胶鞋,给每一个学生带来了书包文具,给老师带来了教学用品。
杨晓龙平时不仅要上班、上课,还要处理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捐助的物资。每次出行回来,他都会把所去学校的情况以及活动照片及时地发到网上,很多人也由此认识了那些大山深处的孩子,并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。
筹资5万 捐助10所山村学校
为了更好地做公益事业,杨晓龙夫妇决定成立一个志愿者团体。于是,他们和几个朋友在网上注册了一个QQ群“爱心背包”。从此,“爱心背包”就成了他们的代称。每隔一两周他们会开一次会,讨论如何筹资帮扶贫困。同时,他们每年也会至少3次实地到山村给孩子们带去礼物。
今年志愿者们收集了大量衣服,全部都是自己手洗,然后整理打包给贫困学子寄过去。“今天上午,一位广州的网友还给他们寄过来了400元。”杨晓龙表示,他们把这些钱都变成物资亲手交给需要的学生,运送物资的费用由志愿者们分摊。
今年9月26日,“爱心背包”把筹集到的180套课桌椅运到了山村小学,给磨子沟村等地5所小学都换上了崭新的课桌椅。志愿者们还给学校换上了篮球架。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,志愿者们还带来了小毛巾、牙刷牙膏、护手油等物品。截至目前,“爱心背包”已经走访捐助了10所贫困山村学校,筹集5万余元的教学物资,给山村小学带去了一线希望。
在杨晓龙老师的带领下,志愿者团体迅速壮大,目前成员已经达到了40多位,包括来自广州、上海、江苏、北京等地的成员。“中国的公益正需要力量,虽然我们做事只是杯水车薪,但我们会把做公益当成生活的常态。”杨晓龙指着屋子里十几袋捐赠物质说:每一笔捐赠我们都会在网上公布。“让更多想做公益的人知道,公益可以怎么做。”